空調制熱和電輔熱區別
空調制熱和電輔熱主要有以下區別:
- 工作原理不同
- 空調制熱:利用制冷劑的熱力循環原理,通過室外壓縮機把能量傳遞到室內。具體是通過逆卡諾循環系統,將室外的低溫熱量提取出來并釋放到室內,實現對室內空氣的加熱。在這個過程中,制冷劑在壓縮機中被壓縮成高溫高壓氣體,然后通過冷凝器散發熱量并變成高壓液體,再經過膨脹閥減壓成低壓低溫液體,最后通過蒸發器釋放熱量并變成低溫低壓蒸氣,如此循環往復。
- 電輔熱:在空調出風口附近添加一個電發熱器或 PTC 發熱電阻,利用電輔熱發熱直接將電能轉化成熱能,就類似于熱得快、小太陽等電器,內部有電阻絲,通電后將電能轉化為熱能來加熱室內空氣。
- 制熱效果特點不同
- 空調制熱:在環境溫度適宜時,制熱效果較好且能保持較為穩定的室內溫度。不過,其制熱效率會隨著室外溫度的下降而降低,當室外溫度過低時,制熱效果會顯著變差,甚至可能無法正常工作。
- 電輔熱:制熱效果比較直接、明顯,開啟后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高室內溫度,可有效彌補空調在低溫環境下制熱能力的不足。但它提升室內溫度的同時并不會增加濕度,會使室內空氣更加干燥,降低人的舒適性。
- 能耗不同
- 空調制熱:通常情況下,空調制熱依靠熱泵原理,能效比(COP)較高,一般在 2 到 4 之間,即每消耗 1kWh 的電能,可提供 2 到 4kWh 的熱量,相對節能。
- 電輔熱:其能效比為 1,每消耗 1kWh 的電能,僅提供 1kWh 的熱量,能耗較高。開啟電輔熱后,空調兩種制熱模式同時啟動,耗電量會大幅增加。
- 適用場景不同
- 空調制熱:適用于室外溫度不是特別低的環境,比如在 5℃以上時,空調通常可以高效運行,滿足制熱需求。在南方不太寒冷的地區,冬季空調制熱基本能滿足日常取暖需要。
- 電輔熱:主要用于室外天氣環境溫度極低的情況,如氣溫達到零下十度左右甚至更低時,空調熱力循環受室外環境溫度限制,制熱效果不理想,此時開啟電輔熱可以有效提升室內溫度。在北方寒冷地區,當室外溫度過低時,僅靠空調制熱難以達到舒適溫度,就需要借助電輔熱來輔助加熱。